作文——提升学生语文素质
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停滞在“朗读”这个环节。朗读是一种综合吸收或训练,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仅靠“朗读”,学生的语言潜力、心智资源还不能更好地挖掘和发挥。
从“朗读”过渡到“作文”,不仅是教学重点的转移,更重要的还是语文教学本身的深化,以及学生语言发展和心智发展的内在需求。
何谓作文?所有依赖于一定的语言惯性、模糊的理性和清晰的感性,以及严密的形象思维所构成的语言整体,统称为作文。很显然,作文的思维过程,它的形成程序,与阅读存在着倒逆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把作文教学贯穿在整过过程中呢?
说到底,作文是一种表达的需要。要去进行作文教学,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或回应,首先要清楚这样一个事实:你的作文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表达需求,如果不,作为教师就应该先去适应学生的这种需求,才是明智之举。
适应学生的需求,并非迎合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表达需求是多方面的。作文教学首先应该允许学生尽情表达,给他们一个宽松的“言语”环境,然后再去发现问题,给予适度适时的点拨或引导。你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表达,当然也会赢得学生更多的接纳。让学生在交流中表达,让学生在知情中改进,而作文教学就成了沟通师生的桥梁。这种作文教学模式,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语言技巧,他们收获更多的是语文整体素质的提升,是思想、情感和心智的综合发展。
语文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它主要承担的任务是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怎样从文章中获取更多、更深、更广的信息;二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怎样把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情感通过规范的语言文字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其实,语文教学的这两大任务,对学生来说是互补的。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入了,情感丰富了,认知水平提升了,他们更渴望与外界交流,这样就为作文提供了驱动力和内涵。而当他们在寻求表达的过程中,一旦感到“心有余笔力不足”,又反过来促进他们更广泛、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地去阅读,阅读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如果语文教学能够步入如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不再是负担,而是享受,师生共同享受沟通的快乐,享受成长的快乐。
“教书育人”——作文教学应该能很好地承担起这个责任。
“育人”是作文教学的前提。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表达需求的引导。学生的表达需求是他们心灵的外在表露。当他们通过作文倾诉宣泄时,教师就更方便去发现、去引导。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不断地改进自我,明辨是非,提高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学会做“真人”。
作文教学在提升学生语文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生心智成长肥沃的土壤。润物细无声,作文教学育人于无痕。我曾经在给学生“作文集”的赠言中这样写道:
“作文感人之处就是表露真情。真情是从生活漫不经心的细节之处流来,流进作者的心田。于是,真情便围绕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血液里渐渐弥漫开去。”
“作好作文,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人,做一个智勇的、有正义心的人,做一个宽厚的、有包容心的人,做一个勤奋的、有进取心的人。”
“你们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一颗颗鲜活的心灵在跃动,都是一股股清澈的甘泉在流泻。它们来自生活,来自自然,原滋原味,没有雕琢的痕迹,没有虚假的掺兑,都是真情的流露。让我们把它们精心珍藏起来,珍藏这份真情,这份体验,珍藏这份青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
一、 口算:
30×50= 80×90= 70×60= 80×300= 90×6=
30÷3= 400÷5= 9000÷3= 160÷2= 60÷6=
60×40= 80×80= 50×70= 90×100= 50×70=
二、 视算:
60×70= 40×90= 10×60= 900×20= 300×60=
59×36≈ 71×86≈ 67×72≈ 71×41≈ 26×85≈
40×80= 20×90= 70×60= 90×20= 300×6=
22×15≈ 63×29≈ 43×23≈ 89×43≈ 24×39≈
三、 实践操作
1、指出教室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中的任意一个方向。
2、给出一个既定方向,指出它的偏方向。
3、指出身边的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
4、测量:课桌的长和宽是多少?(准备工具:米尺)
5、给出一个面积,会说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例如:面积为12厘米)
6、给出一个面积,会说出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例如:面积为36厘米)
7、说一说2.65元中的2、6、5分别代表什么?
四、解决问题
1、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2、跑道每圈 400 米,她一个星期(7 天)跑多少米?
3、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4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