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同步

博客会员     2023-01-28 18:30:02     9 次浏览

分数乘法(一)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分数乘法(一)

    :共2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曹璞/武汉市**区柳林镇第七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的乘法运算,能解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这就要求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掌握必须建在学生“经历计算、发现、对比、抽象概括”这一探索过程基础之上。探索结果需要学生能用语言清晰的表达思考过程。

2、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思考

分数乘法是分数加法运算的自然拓展,各部分知识以分数乘整数展开。根据分数乘整数的不同意义分为(一),(二)两节,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数乘分数,即分数乘法(三)。在此之后安排了相对独立的内容“倒数”,探索乘积是1的两个因数之间的关系,是学习分数除法的预备性知识。

本节课内容是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方法与应用,是分数乘法单元的基础。主情境是画有一个松树图案的五连方长方形纸,呈现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探究整数乘分数单位的乘法的意义(单位量是分数单位,单位数是整数,即表示某个分数单位的几倍)及其计算方法;第二个问题是探究整数乘分数的乘法的意义(即表示某个分数的整数倍)及其计算方法;第三个问题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归纳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3、基于对学生的分析

分数乘法概念具有多重性和抽象性,学生只有在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它去解决问题。分数乘法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已具备丰富的整数乘法和同分母分数加法经验,有能力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又考虑到分数乘法的抽象性和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这一特点,教科书在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乘法计算方法时,注重实践操作和直观模型的运用,并与分数乘法算式相互对应,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目标

1、掌握整数乘分数的乘法计算过程及结果的约分

2、探索分数乘法的运算规律,能正确进行分数的乘法运算

3、会解决有关的应用问题,体会分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评价设计:

评价设计一:通过活动一达成目标一

评价设计二:通过活动二达成目标二

评价设计三:通过活动三达成目标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

新知

1、课件呈现

你能看懂下面两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吗?与同伴说一说。

2、能正确计算分数乘整数

3、能根据教师引导提示总结概括提炼出分数乘法的乘积与因数变化的规律

活动二

基础练习

1、下面是乐乐的算法,你能看懂吗?

2.

 

3、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小组内交流

1、学生能看懂练习1中的计算方法,并能解释

2、学生能正确计算练习23中的问题

活动三

拓展练习

1、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2、爸爸和乐乐都感冒了,妈妈要给他们买三天的药。

(1)爸爸和乐乐一天分别要吃多少袋?

(2)妈妈总共需要买多少袋药?

3、百米赛跑

1、学生读懂题目,分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2、对师生共同选择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交流反馈

3、根据教师的引导提示发现当整数和分母有相同的因数时,可以先约分。

1、学生能读懂情境图,说出图中隐含的数学信息,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2、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解答,并能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法。

3、能结合教师呈现的课件读懂他人的方法

能结合课件、教师引导、同伴分享交流,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活动四

回顾总结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回顾本节课,并说出当整数和分母有相同的因数时,可以先约分,计算结果要写成最简分数。

能说出当整数和分母有相同的因数时,可以先约分,计算结果要写成最简分数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一)

                  

                           能约分的先约分

                          计算结果写成最简分数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长方体表面积

    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刘万胜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呈现了一个长方体及其展开图,引导学生分析长方体及其展开图各部分的对应关系,为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与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提供了基础。教材中让学生将两个图形相对应的部分涂上颜色,了解展开图与长方体各个面之间的关系;填写展开图各个边的长,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于展开图的各个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材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做上面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没有出现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是要让学生在理解表面积的含义后,掌握探索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在这一进行过程中,实物操作、头脑想象并建立表象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体验的机会。



3、学生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即学生已经明确了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而且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的基础上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评价设计:

环节二、环节三、环节四达成目标一;

环节一        达成目标二;

环节三、环节四    达成目标三。

教学过程

教与学的活动

评价要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图形的世界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一起看大屏幕(出示长方形),认识吗?你知道长方形面积怎么计算吗?(指名说,师板书)再来看(出示长方体),这是新认识的长方体,你还记得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特征吗?(重点板书:长方体6个面)(前—后,左—右,上—下

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

一、会说出长方体的

特点

六个面(相对的面

两个面相等)

二、十二条棱

八个项点

环节二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6页的长方体纸盒和它的展开图,完成下面两项活动。

1)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分别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

2)展开图的各条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展开图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3)估一估,做这样的一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再算一算。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关键是让学生说清解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提示:在计算实物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计算。(要弄清物体的表面积是指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2、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出示正方体让学生想办法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弄清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分别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对应的面涂上一种色)

二、弄清各面与对应的长宽高的关系,标上数字。

估一估,算一算,做这样的一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

交流,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逐步得出计算方法:长xx2+xx2+xx2或者(长x+x+x长)x2;为什么这样也可以计算?

学生大胆猜测:为什么这样计算?

 2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本文为课堂党年级博客(www.ktdvb.com)首发,如需转载须联系站长同意,未经站长同意不得擅自转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