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怎样写作文呢?面对这个问题,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是一个困扰大家很久的难题。这“写”吧,孩子犯难。不“写”吧,老师犯难。这学习语言哪有光听、读、说,不写之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擦亮慧眼,让学生从身边寻找作文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们常常会在拿起笔写作文的时候,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孩子们经常会抱怨着:“我没有东西可以写”,“我不知道该写什么”。在这时,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要帮学生找到习作的素材。针对不同的学龄水平,可以区别对待。例如教学第五册习作六中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我拿出许多文具,然后用已有的材料指导学生讲一段话,让他们觉得作文原来并不难,只要把自己的看到的和感受写好就行了。此外在看图写话上,要求做到先来讲,后来写的过程。这样一来,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会话能力,一方面又帮助学生练笔。其实,文章的素材生活中处处都有,在高学年的班级里,就要求孩子自己去寻找作文的素材。如:郊外的旅行,学校举行运动会了,……老师若能有意识地提前给学生辅导,学生当然能学会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去抓住生活中感人的镜头。因为这些材料来自大家熟悉的真人真事,同学们也自然而然地会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寻作文的源头。
二、利用范文,让孩子学会模仿学会创作
有了材料,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写作文方法的指导是学生作文的拐杖,对于我们海外学中文的孩子们,我提倡学生模仿和借鉴范文。如今海外学中文的孩子们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词汇缺乏。比如在写作时形容“开心”的事,通篇都是“开心”,没有考虑到别的形容词。
2、句子不通顺。在学习中我们的孩子们虽然掌握了一定量的词语和句型,但是在碰到写作时,运用这些词语和句型的时候经常就会写的前言不搭后语,所以我们再让学生写完之后读给同学听一听,在读的同时学生也会发现自己句式上的错误。
3、观察力不够,描写不深入。例如在写人物作文时,对描写人物特点时,没有举例具体说明,缺少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多看、多读、多记,多积累
写作是一种创作。要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观察积累,记忆储存;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在教学中,我建议学生们多多阅读,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让学生多收集模范文章和剪报,抄写和背诵好词好句好段,让他们记熟和运用。熟能生巧,经过练习,笔头熟了,素材多了,写起文章来也就能得心应手了。海外孩子学中文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我相信只要下定决心肯学,一定能学好。
作文“痛”在何处
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我批改了近两周。当批到最后两本的时候,我几近崩溃。我该怎么形容学生的作文呢?就像护士扎针,扎了很多针,但每一针都没扎在血管上。评讲作文的时候,我问学生,如果每个护士扎针都扎不到你的血管里,你会怎么样?学生说:痛、疯狂!我说,对,我看你们的作文就是这种感觉。
我痛在何处?
一、全篇文章只有一个标点,就是圆点。按说这种情况,不能成为我“痛”的理由,因为之前不止一次遇到过。可是这次,64人的班级,近一半学生这样写,我感觉心痛。不止“痛”学生的坏习惯,更“痛”教学生的老师。还有一个学生,也是全篇只有一个标点,但不是圆点,而是圆圈。全是句号,不管成句不成句,只要停顿的地方,就是句号。
二、张冠李戴。讲卧薪尝胆的故事,一直把越王勾践说成是吴王;写诺贝尔发明炸药,一直以爱迪生称之;把霍金写成霍令,把李白的诗写成苏轼,这样的例不胜枚举。
三、以说话形式写作,且废话连篇;全篇皆是病句,让人无法批改。
四、文章体裁不分,明明是写议论文,叙述故事却占大量篇幅。
五、为增加字数,随意添加词语;全篇除了观点,其余皆“顾左右而言他”。
......
最让人痛心的还不是写得差,更重要的是学生不自知。面对自己闹出的种种笑话,自己也一笑了之。中国人的麻木莫过于此了吧!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老师。不知道导致学生写出这样的文章,是老师的错还是学生的错。也许老师从来没有认真批改过这些学生的作文,只看个大概就给打分数;也许是学生的作文太差了,老师实在批改不下去。
可是,从小到大,从小学到高三,把文章写成这样,实在让人“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