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博客会员     2023-03-19 07:06:02     2 次浏览

教材来源:小学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年级《数学(下册)》第单元

教学主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年级学生

设计者:新城中心校全体四年级数学教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学段目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掌握测量、识图、画图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教学建议”中指出: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常常需要通过分类谈论解决问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对象的性质,区分不同对象的性质。

 2.教材分析

教材先借助小精灵给出了“角”的分类标准,在分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不同的三角形在角上的特点点,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征。再通过小精灵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边的特点,学生采取测量和对折的方法感受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1. 学情分析

    对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第一学段中已经能辨认,并且对直角、锐角和钝角有了认识。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三角形的边、角、高等方面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四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分类方法,这些都为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打下了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但是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过程中学生对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容易混淆,对三角形的探究和构思有一定难度。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

    2.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4.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

    评价任务

    1.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不同特征。

    2.能通过测量、对折,说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在边上的特点。

    3.掌握以角或者以边作为分类标准,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能说出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三角形名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

引导: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三角形,请你们仔细观察,并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仔细观察,并给它们分类

环节二

探究新课

活动一:把下面图案中的三角形分类

1.先想一想按角分类怎样分?

自己先试着分,然后再6人小组交流。

活动二:按角分

按锐角个数分:把有三个锐角的放在一起,有两个锐角的放在一起,分成两类。

按有没有直角分:有一个直角的放在一起,没有直角的放在一起。

(2)出示三角形关系图

(3)出示三角形关系表

活动三:按边分的

(1)请同学们将自己手中的三角形按下列标准分类: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三角形按照边的长度不一,可以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能自主合作进行探究

 

 

能说出按角分的依据和理由

 

 

 

 

能说出按边分的依据和理由

通过测量,能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在角上的特点

环节三

反馈练习

23页“练一练1题。

分别按角和边,给三角形分类。

23页“练一练2、3、4题。

动手操作,按要求设计三角形。

能正确分类

 

能正确做图

环节四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

能自我总结学习的新知识,体会学习的方法

板书设计

 

按角分                       按边分

锐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底角相等)

直角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60度)

  钝角三角形

教学反思: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教学主题: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课时: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新城中心校全体四年级数学教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能进行简单的小数的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是上一节课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3.学情分析

学生对小数并不陌生,学生对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混合运算已有了基础,对整数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又了更深的认识。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结合上节课的内容,来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它是以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混合运算为基础进行学习的。本课通过歌手大赛谁的总分高进而引出并探索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利用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运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评价任务

1.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会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1

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出示P16页歌手大赛情境图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能正确提出问题

环节2

探究新知

 活动一:估一估,谁的总分高?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8.55+0.88=9.43     8.65+0.40=?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全班汇报。

1、根据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

2.估算出谁的总分高

活动二:算一算,高出多少分?

板书:8.65+0.40=     9.43-9.05=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全班汇报。

1、分别列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

2、借助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3、脱式计算

 活动三:笑笑是这样算的,你能说出每一步的意思么?

  由于学生有了解决前问题的经验,这个问题放手学生自主完成。

板书:

8.65-8.55=0.10(分)

0.88-0.40=0.48(分)

0.48-0.10=0.38(分)

学生板演,汇报解法思路

活动四: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能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运算

3.能正确列式计算。

 2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本文为课堂党年级博客(www.ktdvb.com)首发,如需转载须联系站长同意,未经站长同意不得擅自转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