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哆来咪》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五年级《美术(上册)》教科书/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第一课 课时: 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季欢欢 二七区艺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目标为学生认识色彩和形体渐变的规律,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
教材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语言表达、资料搜集与整理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在对自然遗产的归纳和整理中可能会出现概念模糊、混淆的情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针对不同资料进行分类与整理,师生集思广益、畅所欲言,鼓励学生自发地表述观点与抒发情感,提高评述能力,调动学生对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
学习目标:
1、通过敲打玻璃杯,实验音调的高低是有规律和变化的。
2、通过观察图片,物体的大小和透视关系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了解到颜色的浓淡是有秩序的,是逐渐变化的。
评价设计:
1、通过展示、互动,提高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2、根据资料信息、自身感受,调出颜色的渐变色。
3、作业效果。
学习重难点:对声音形体、色彩渐变韵律有感性认识,并能够调出渐变的色彩。
教学准备:玻璃杯7个,颜料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一)欣赏导入。
1、课件出示战国时的编钟欣赏并讲一讲它的历史。
2、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欣赏优美的编钟乐曲。
3、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发出不同的音高,形成美妙的旋律?
4、教师小结:因为青铜钟的大小渐次变化,所以敲击不同的音阶产生了优美的旋律。
(二)分组制作。
1、出示七个透明玻璃瓶、水,并在瓶中随意加入不等量的水, 请学生敲一敲瓶子听听声音。
2、思考如何利用水和瓶子做出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讲解规则:七人为一组,小组讨论后,看哪组最快想出一个办法并做好。
3、敲一敲、听一听、调一调,听听音准吗?讲一讲为什么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
4、师生小结:瓶中的水量渐次变化就能产生音高的逐渐变化。相同的物体,空间越小音调越高,空间越大音调越低。
5、请学生在这七个水瓶中加入同等量的色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6、师生小结:因为每个瓶子里的水是渐次变化的,所以加入同等量的颜色后色彩就发生了渐次变化。
(三)装饰美化。
1、思考如何将这七个能敲出音高变化的水瓶,装饰成漂亮的打击乐器“水瓶琴”。
2、装饰要简单,装饰物过多会影响水瓶琴的发音。每个瓶子所贴的装饰物要一样多,以免影响水瓶琴音高的准确性。
(四)即兴表演。
小组同学用“水瓶琴”敲打一首简单的曲子,比一比哪组音最准、曲子最优美,哪组的“水瓶琴”最漂亮。
(活动二)
(一)欣赏导入。
1、欣赏有渐变效果的绘画作品。
2、教师提问:这些画在色彩变化上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3、学生答,教师小结:它们的色彩发生了逐渐变化。在优美的音乐旋律声中课件展示几张运用渐变色彩装饰的绘画作品。
(二)认识现象。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渐变现象吗?
2、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图中哪些地方出现了色彩的渐变?课件展示几张有渐变色摄影图片。
(三)掌握规律。
1、教师出示红一黄、黄一绿、绿一蓝、蓝一紫、紫一红五组色彩渐变系列的卡片,请四位同学整理色彩卡片按渐变的顺序摆出来贴在黑板上。
2、讨论:能不能把这几种颜色串起来成为渐变色彩呢?
3、学生讨论后,教师调整摆出如彩虹般的色彩渐变。
4、出示红到暗红的渐变,让学生了解除了色相的渐变,还可以有色彩明度的渐变。课件展示色彩明度的推移渐变。
(四)尝试作业。
看书上的小训练,学生自己发现调配渐变色的方法并完成小训练。
(五)作业反馈。
根据小训练完成的情况,反馈讲评调色训练中的问题。
《线条的表现力》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湖南美术出版社 内容来源:《美术》三年级上册 课 题:《线条的表现力》 课 时:1课时 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设 计 者:二七区王庄小学李俊杰 一、目标分解依据:(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 通过感受生活中的线条的美感,初步体验艺术作品中线条具有的丰富表现力,感受艺术作品中线条的秩序与变化的美感。 2、基于标准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美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并掌握线条的运用,创作出优秀的线描作品,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绘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引导学生感受线条的美感,培养学生对用线造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3、基于学情分析: 线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线描”作为一种绘画手段和表现方法,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枯燥。为此,我将线条拟人化和学生见面,让学生由接受一个有趣的朋友开始,进而接受线条的概念,轻松进入学习情境,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二、学习目标: 1、初步体验不同种类的线条带给人的美感,感受艺术作品中线条的秩序与变化的美感。 2、开展对生活、艺术作品中线的观察,体验、分析、比较、感受线的美感。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用线造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感受、体验艺术作品中线的美感。感受线的魅力,体会线条不同的节奏感,了解线条表现出的情感。 难点:学会用线条的不同形态表达思想和情感并表现线条的美感。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________。” 学生思考回答:发现美的眼睛。 教师总结: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生活中的美充斥在各个角落,要的是你学会发现,学会欣赏他们。接下来,同学们就跟随老师去捕捉线条中的艺术,顺势引出课题:《线条的艺术表现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直观感知 1.教师通过大屏幕出示4张自然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图片中哪些是主要线条?这些线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建筑-直线-挺拔、笔直;立交桥-曲线-流畅、快速、饱满;爆竹-射线-尖锐、强烈、发散;大树木-不规则-自由、舒放、伸展。 2.教师继续展示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作品中的艺术家是怎样用线条表现作品的? 学生思考回答:线条流畅概括,轻盈飘逸(五官、衣服、飘带),疏与密,虚与实。 教师总结:画家通过对线条的疏与密,虚与实的关系把握,将画中的人物赋予生命,充分体现了线条的表现力。 (二)具体分析 教师出示三种形式的线条表现玉米,三副同样的玉米,但是用了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给人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1.速写:写实、真实;2.白描:精细;3.装饰:趣味性。 环节三:巩固提高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动手画一画,将以下三个物品(小推车、洋葱、菠萝)用合适的线条进行表现。(注意:①构图完整、饱满;②用线要注意概括、流畅、疏密、虚实) 2.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四:展示评价 学生自愿上台展示,进行自评、互评。从线条的表现方式,以及创意度来进行分析评价。 环节五:小结作业 1、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线条在生活中和美术作品中的运用,以及其不同表现形式。 2、作业: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一件相同的身边物品。 3、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指导学生相互欣赏其作品,尝试分析、评价自己或他人作品,促使审美能力提高。 4、教师小结,结束授课,师生互相道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