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妈妈在努力
我很佩服一些人,人家在做妈妈之前,已经完全明白了妈妈的责任与义务,而且对于妈妈应该做的事情,尽心尽责,严格要求,未雨绸缪。
人家在孩子还没有出生,就一直坚持给孩子做胎教,人家从孩子一落地,就有计划的进行各种熏陶,人家为了孩子的教育,抓住每个阶段的启蒙和敏感期,人家做的事情总是让我感觉到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倒霉,遇到我这样一个没有给予孩子更好状态的妈妈。
女儿小的时候,我秉承快乐教育,只要身体健康,玩的开心就好,所以,我和老公的育儿状态是吃和玩,总觉得学习是以后的事情。
女儿上一年级了,识字状态和数学思维是0基础,于是,当她拿到她人生的第一张考卷的时候,她控制不住的嚎啕大哭,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在狠狠的伤害着我的孩子,6岁之前,我错过了她的阅读培养,我错过了她的语言发展,我错过了她的思维培养,原来我觉得这都是小儿科,现在才知道,在我眼前的矿我都没有去挖,等我想挖的时候,我已经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境地。
今年女儿十岁了,原谅她愚昧的父母才刚刚睡醒,并且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于是,两个无知的中年父母每天都在不停的磨合和探讨,哪点是对的?哪点是错的?可笑也可悲!
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我,开始要求女儿写好字,多读书,多背诵,多计算,抓细节,找问题,走走这条路走走哪条路,在这条没有捷径只有努力的道路上,虽然才短短的努力了半个学期,感觉还是有收获的。
我采用的最笨方法就是陪读,这是一个不被大众接受和甚至排斥的方法,原谅我只是想帮孩子找到一个更好的出路。当然,我陪读都是放假时间的课外班,从此以后,我周一到周五在单位孜孜不倦的努力着,周六周日我如同小学生一样穿行在各个辅导班上,女儿上课,我看老师的讲课重点,我看女儿的学习状态。下课之后,我如同进行数据分析的点评家一样告诉女儿,上课你的状态哪里有问题?学习上你的方法哪里有问题?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你的状态更好?每节课后,我都和女儿事无巨细的讨论着,对于我的分析和点评,女儿很是认同,并在努力的更改着自己的问题,每次挑战后的成功,看到她欢呼之后的雀跃,我才终于找到一点点做父母的成功感。
半个学期下来,我再一次深深的意识到,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张白纸,父母的教育是他人生成长的基石,哪个孩子不渴求成功和进步,哪个孩子不想做更好的自己,一切苦果的酿造都是父母责任不到的欠缺,有靠天吃饭的成功,但是几率低的落不到我们的头上,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
在这条前行的道路上,虽然我才刚刚起步,但我绝不放弃,我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孩子成为什么,而是让她知道她只要努力就可以更好。
夜深了,我有千言万语吐不尽,但别人家偶尔的几段文字却表达了我所有的内心,没有知识真可怕,没有内涵表不清,分享我看到的文字,大家共勉: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
爱是一种本能,但高质量的爱,
需要永不停息地自我成长。
若有一天,您懂得了四两拨千斤,
懂得了润物细无声,懂得了因势诱导,
懂得了共情与尊重,
您会发现——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成长。
晚安!
在通往智慧父母的路上努力前行
女儿“说”故事
小女怡婷,两岁又两个月。
爱“看”书 ,能指图说话;喜欢童谣和古诗,能背诵《笠翁对韵》数篇。不喜欢看电视,却热衷于听故事。每听一篇,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讲《孔融让梨》,告诉她:孔融是一个好孩子,敬兄长爱幼弟。自己吃最小的梨。小女听罢大喊:为什么不给妞妞分一个?让妞妞也吃一个。她居然说:“孔融不是一个好孩子,他没有给妞妞分一个梨,没有做到你一个,我一个(童谣里的分梨)”。
《司马光砸缸》是我经常给她讲的故事: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但是她没有接受我对司马光的评价---做事果断,机智聪明。她说:“司马光是一个坏孩子!”问:“为什么?”答:“司马光砸坏了缸!”毁坏东西不是孩子,这是她的故事书的道理。
讲完《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我说:“匡衡多么用功读书呀!他多聪明呀,把墙壁凿个洞偷来光亮。”她很认真的对我说:“那不是偷,是借。应该是凿壁借光!”我大喜,女儿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呀,她又接着说:“挖坏墙壁是不对的!”
听了《一休的故事》:一休禅师还是小沙弥的时候,就很有禅风。有一位信徒送一瓶蜂蜜给他的师父,师父这天刚要出门,心想:这瓶蜜放在屋里很不安全,一休可能会偷吃,因此把一休叫来吩咐道:“一休!刚才信徒送来这瓶毒药,药性强烈,非常危险,你千万不可贪食。”
一休是个很机灵的人,他当然懂得师父的意思,师父走了以后,他就把整瓶蜂蜜吃光了,饱尝一顿之后,心想师父回来时怎么交待呢?灵机一动,就随手将师父最心爱的一只花瓶打碎,当师父回来时,一休倒在地上号啕大哭,向师父哭着说道:“师父!我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过了。”“一休!你做了什么错事?”“师父!我把您心爱的花瓶打破了!”“一休,你怎么这样粗心大意,把那么贵重的花瓶打破了?”
一休无限憾恨似地忏悔道:“师父!我知道不该将您的花瓶打破,为了表示忏悔,向师父做个交待,我只好以死来谢罪,所以把您的那瓶毒药吃下去了!”
这个故事是赞扬一休聪明机灵的。我说:“你看看,一休多聪明呀!”小女看我一眼,说:“一休是个坏孩子!”我大惊:“为什么一休是坏孩子?”她慢慢的回答我:“一休偷吃蜂蜜,是坏孩子,偷吃蜂蜜又打碎花瓶,就是坏孩子!”
这几个故事,说句实话,我都看了很多篇,也讲了很多遍。无不对故事的主人公赞赏有加。可是从我女儿的评价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故事。“不能毁坏东西”“好东西要分享”这些简单地道理,一不小心,被我们湮没在高尚的故事内涵里了。
不知道各位博友有没有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