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问题与方程5》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主 题:简易方程
课 时:第14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 王亚东/兴华街第二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结合简单的实际情镜,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教材分析
通过复习铺垫,深入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有关这几个数量关系之间的计算方法,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更好地学习本课知识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画线段图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用具体的图形表示出来。线段图不仅能表示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还能表示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线段图更直观,更形象,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厘清数量关系,从而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评价任务:
1. 出示例5情景图,读题,找出有用的信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2.讲述怎样根据题意画线段图,然后教师讲解,列方程:250x+200x=4500
3.完成课本第82页练习十七第11题,先说出题目的等量关系,用线段图来进行分析,再列方程解答。
学习过程
【复习导入】
1.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学生先讨论后尝试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
2.解方程。
2(x+5.7x)=24 2x+2.5x=15
两名学生板演,并交流解答过程。
3.提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4.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题并板书。)
【新课讲授】
教学例5。
1.出示例5情景图。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每分钟骑250米,小云每分钟骑200米,周日早晨9:00他们相向而行,他们什么时候能相遇?
2.学生读题,找出有用的信息。
3.阅读与理解: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师:请同学们先思考下面的问题:
(1)题中有几个未知量?
(2)设什么为x比较合适,为什么?
(3)问题中包含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怎样用线段图来表示这些等量关系呢?
(4)应该怎样列方程?
汇报交流,总结:
(1)题中有两个未知量,小林行驶的路程和小云行驶的路程。
(2)根据两人相遇的时间相同,设他们相遇的时间为x分钟,那么小林行驶的路程是250x、小云行驶的路程200x。
(3)根据小林行驶的路程+小云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用线段图表示为:(出示线段图)
先由学生讲述怎样根据题意画线段图,然后教师讲解。
(4)列方程:250x+200x=4500
讲解:用方程解决问题,一定要先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求解。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理解题意。
4.解方程。
师: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课件出示:
解:设两人相遇的时间为x分钟。
小林行驶的路程+小云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4.5km=4500m
250x+200x=4500
450x=4500依据是什么?
450x÷450=4500÷450
x=10
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其他解法,并汇报交流。
5.检验。
师:我们做得对吗?如何检验呢?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强调学生牢记检验和答句。
6.回顾与反思。
师:如何用线段图来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呢?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引导学生小结:画线段图的步骤:弄清题意,找出已知与未知,写出等量关系,确定线段所表示的意义,列方程解答。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82页练习十七第11题。
让学生先说出题目的等量关系,用线段图来进行分析,再列方程解答。
分析:数量关系式是:甲车行驶路程+乙车行驶路程=总路程
答案:解:设两车经过x小时相遇。
甲车行驶路程+乙车行驶路程=总路程
110x+80x=570
190x=570
x=3
检验:将x=3代入方程,方程左边=110×3+80×3=330+240=570=方程右边
所以x=3是原方程的解。
答:两车经过3小时相遇。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怎样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吗?
小结: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画线段图的步骤:弄清题意,找出已知与未知,写出等量关系,确定线段所表示的意义,列方程解答。
强调注意单位要统一,解完方程后要检验,并写出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