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有感 这本书的自序,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关注:“如果没有写作,我可能还要多奋斗十年”。到底写作和他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竟让他能说出这话。带着好奇,我开始读这本书,学会了一些写作方法。 一、保持平常心,持续输出。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首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情绪稳定下来。然后,开始。既然是初出茅庐,那么一些焦虑,担心写不好的情绪都不需要有,只要释放自己脑海中的能量,将电脑或手机当作朋友、亲人一样,与他们做心灵上的交谈。让自己在生活中学习,在写作中表达。 二、讲究真情表达,有框架结构。 故事一定要情感真实,逻辑思维要清晰缜密。以正能量为主,在意你“听众”的感觉?将你的平凡扎心化,捕获“倾听者”的内心,你的文章依旧可以闪耀夺目。不要让心中的想法遨游太空,毕竟你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 逻辑思维是一个烧脑的内容,他提出的要点很亲民——列提纲、做框架、建连接。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不要把自己当成大作家。这座“雅居”若是没有搭建好框架,里面的“装潢”恐怕是要白费心思了。 三、在意细节,多多琢磨。写作是一项精细活。专业文章要有专业的内涵,职场文章要有职场的角度,新媒体文章更要有时代的潮流。那么,在当下互联网浪潮中,我们如何不让这浪潮淹没呢?各个领域都有属于它的爆款,文章亦如是。爆款文离不开两点:突发点&痛点。一个引人入胜的点犹如一阵花香,必然引来一群蜜蜂,再加上好的内容,那么,自然采蜜。 “年龄是我们身后的猛虎,所有人都被年龄追着落荒而逃。”就像他说的这个普遍现象:大多数人用成熟的心理状态,压抑和消化了困惑和迷茫的情绪,最终和一个不满意的自己握手言和。的确,当我们感到危机之时,笨鸟已在空中翱翔,慢龟已取得了比赛胜利。而我们,还在惆怅。 原来写作有这么多的学问,希望通过读这本书,自己的写作思路能越打越宽。 |
写作,并没有那么难
——《写作并非难事》阅读感悟
**区南阳路第一小学 任庆涛
最近我读完了钟建林老师的《写作并非难事》一书,钟老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如何选题、谋篇、成稿、修改以及投稿的注意事项,我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
写论文一直是我最头疼的事,这也是我选这本书的原因。以前听别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随着科技的进步,靠这种方式发表文章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针对抄这种现象,钟老师是这样理解的:“看三篇文章,就拼凑,是抄;看十篇文章,整理观点,是参考;看一百篇文章,分析已有成果、思考尚需解决的问题,是研究”。读完这本书我要有以下收获:
1、选题的方法:处处留心皆学问。要跟踪热点,不要跟风热点。对热点的研究要及时,要把握热点的变化规律;读报章杂志时,要带着或欣赏或批判的辩证思想去读;写作也要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能让我们看得更远,也能让别人更容易看到我们;锁定选题,进行系列研究,这样会使自己的研究更深入,成果更丰富。问题是选题的源泉,个人的困惑、同事间的争议、课堂的插曲都是选题的源泉,因为其中常常蕴涵大背景、深内涵。只要思考的角度新颖、思考的深度足够,就能把他们变成有价值的选题。
2、谋篇。拟定题目一定要搞明白“四忌”(1)“忌大”,选题范围过大,容易分散笔墨;要么是小头戴大帽子,硬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选定写作方向后,可以逐步细化,使主题越来越明确。(2)“忌平”,文章题目不能太平淡,要能吸引人。(3)“忌虚”,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能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而不能讲得天花乱坠,让读者摸不着北。(4)“忌长”,文章题目太长,就显得文章不够凝练,让读者无法很好地感知文章的中心观点,还可能让编辑觉得作者对该主题的性质把握不准。标题的字数应控制在12个字左右。
3、修改。写完文章后要进行修改,看观点是否科学严谨,结构是否层次分明,材料是否典型适中,语言是否达意简练。
4、投稿。很多作者不了解投稿技巧,不注意投稿方法,导致不能发表。投稿的技巧有:投稿前要了解所投刊物的信息,如刊物类型、刊物风格、栏目特色、用稿进度、刊物变化等;投稿时要留下作者的完整信息,并留下电话、邮箱等基本信息;投稿后,保持有效沟通,多和编辑联系。
读过这本书后,收获颇多,我突然觉得写作一下子变得简单了。
- 三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三年,等于36个月,1095天,20280个小时,1576800分钟,94608000秒。足矣使我们从一个半大的稚气少年变得成熟起来,而老师您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的就是您,老师。三年来,您起的比我们早,睡得比我们晚。每天早晨跑操,学生们还没到,您就早早来到操场等候;每天晚上当我们都睡下了,您才回家。
- 记得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早晨,同学们都冻的瑟瑟发抖,匆匆的往后操场跑去;刚进后操场,就着昏黄的灯光,就远远的望见您瘦弱的背影,犹如一棵白杨树,傲然挺立,不畏风霜严寒。
-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说的就是您,老师。是您为我们授业解惑,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您奉献了您的青春年华,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三年又三年,多少的感动与欢喜,多少的不舍与惆怅。
- 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您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听到这句话,班里的同学有的已默默掉起了眼泪,不过,大家都听老师的话,没有人抬头。“——叮!”下课了,同学们站了起来,对着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没有人说话,但一切皆在不言之中。老师的眼眶湿润了,同学们却扬起了笑容;说:“老师,高考过后我们去看您;高考,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我们会对得起自己的。”
- 回想三年的一幕幕,犹如一场电影,现在电影将要落幕,席前的人们也将散场,各赴东西。但这场电影留给我们的记忆和感动,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