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詹大年/“陪读”与“陪”不一样》有感
第一次了解到詹校长是在李镇西老师的文章《这里每一个孩子都舍不得离去——再访丑小鸭中学》中,他是位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家。
在他的这篇文章中,借助一位“高三”母亲面对女儿现状的种种担忧为例子讲述了“陪读”与“陪”的不同。
“陪”在字典的基本解释有以下几点:
1.跟随在一起,在旁边做伴:~伴。~同。~客。~葬。~嫁。失~。
2.从旁协助,辅佐:~臣。~审。
3.增加的,非主要的:~衬。~都。
4.古同“赔”,偿还。
“陪读”的目的在于从旁协助,辅佐而非作伴,做陪衬,更不是偿还债务。
詹校长对于“陪读”与“陪”的解释很值得摘录:
“陪读”的目的十分明确,也十分单一——希望孩子集中精力学习,拿高分,考一个好学校,把孩子培养成“人才”。
“陪”的目的是读懂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生命需求,陪着孩子长大,把孩子培养成“人”,培养成人格完整的正常人。
“陪读”对于父母、孩子和老师来说都是有压力的,陪读的目的在于家长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利用自身的“权威”督促学生进行自觉学习,是老师面对某种学生特定行为下的做出的被迫选择,家长也是在同种情境下与教师沟通之后选择的一种助学形式,毕竟在学校孩子怕家长,在家学生怕老师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参与“陪读”的三方是否把“力”作用在一起,是决定能否起到良好的疗效的关键。像文章中这种环绕在长期“陪读”中母亲的困惑与孩子的消极对抗来说这种既不治标亦不治本的“陪读”不但是无效的,反而在损伤母女之情。
important;"> 多家长每天晚上都辅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检查作业,这种陪读现象是毁灭孩子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杀手”。
有一个作业次次都得“优”的孩子,在一次考试中,竟然考了个不及格,看着满是红叉的试卷,老师找来男孩对话。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心里话:“每天晚上做作业时我都想快点做完,因为只有做完了作业才可以上网。”“那你不怕作业出错吗?”老师问。“不怕,因为妈妈每天都要检查我的作业,有一点点的错误,妈妈都会发现。”男孩自豪地说。
“那你遇到很难做的题怎么办?”“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诉妈妈我不会做,妈妈就给我讲。”“妈妈给你讲了,你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会做吗?”“我当时很明白,但是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在妈妈的提醒下我会做,要是没人告诉我用哪种方法,我就不会做了。这次考试就是这样,看着这些题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么方法来。”
10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很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毕竟是孩子,爱玩是天性,他们总想快点把作业做完,以便去玩,于是很多坏毛病便从他们的作业中体现出来,如:粗心马虎、不认真思考问题、考虑问题不全面……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就会为此而承担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挨老师的批评。
但是家长却剥夺了他们承受自然后果的权利,家长在为孩子检查作业时,把他们的错误都指出来了。当孩子有了依靠时,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都会明显地降低。
陪读
说到陪读,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儿子小时候的课外班,都是精心选择,为了名气为了质量,远得都比较远,真佩服那时候的毅力和自己。那时候也真是年轻,精力旺盛,再加上一个孩子,事儿少,一心全在他的身上。所以无论是兴趣班还是补习班,一般都是我和老公一起去接送,或者进去和儿子一起听课,或者在外面等着。
养大了第一个孩子,虽没有积累太多的经验,内心也不再焦躁,但是对自己对孩子的那份要求也不经意间降低了标准。对于女儿,一直都是抱着“平常心养育平常的孩子”的心态。所以,女儿的课外班,为了方便,为了不浪费时间,都选在了家门口或学校门口。即便如此,我们也总是仅仅送到,很少有过陪听陪读的。
但昨天晚上发现女儿在做英语补习班作业的时候,出现了一大堆的问题,单词抄得乱七八糟,很生气,也很担心。加之才换了新的英语老师,所以决定今天上午大山的英语课和孩子一起去听。一来了解一下老师的讲课,二来观察一下孩子的听课状态,再顺便和老师沟通一下。
十点钟我们来到了大山英语205教室。走进教室,孩子们已基本到齐,老师也已在前面做着课前准备。
开始上课了,老师先带孩子们做了课前测,之后便接着讲课了。整个课堂生动有趣,绘声绘色,流畅的口语加上形象的动作语言,孩子们都在专心听讲,积极踊跃地发言。一节课在游戏和互动中紧张而有序地结束了。
只是在最后缺少了重点的明确,布置的抄写单词的作业,没有着重强调要求,以至于孩子们在抄单词的时候,都是照着自己课堂上记的笔记抄,所以质量不高,让人不太满意。
课后,我们几位陪听的家长也和老师就此事进行了沟通,相信,认真的Lily老师一定会调整思路,改变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孩子们更高效地来学习英语,不再无谓地浪费时间。
及时和老师沟通,保证孩子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是我们家长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不要等到出问题了,只会盲目抱怨和大发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