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与平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变化,认识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平移和平行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铅笔、方格纸、长方形纸、三角尺、直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奥运会刚刚结束,我们的体育健儿奋勇拼搏,夺得了一个个冠军。听,五星红旗又一次升起来了。(播放升旗视频)
国旗上升,在数学中,我们把这一现象叫作平移。
课件出示:物体沿着一定的直线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叫作平移。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平移现象吗?
生互相交流。
课件出示:开窗户、开大门、电梯升降、汽车在笔直公路上行驶等等。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与平行的奥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平行,探究其特点。
(1)平行的认识: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铅笔和方格纸,在方格纸上平移铅笔。
师:平移前后,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平移前后,铅笔之间的空格是一样多的。
师:铅笔之间的空格一样多,也就是它们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像这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平行的概念:
课件出示第二种平移铅笔的方法,自己试一试得到一组平行线。
把铅笔所在的两条直线延长,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无论延长多长,这两条线都不会碰到一起。
师:两条线不碰到一起,数学中叫做不相交,这两条线就是互相平行。
课件出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平行的特征:
师:通过以上内容,请你总结出平行线的特征。
生交流后,汇报: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平行线永不相交。(教师适时帮助学生组织语言)
(4)举例巩固: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线吗?课件出示典型例子。
(5)课堂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解决。
2.再次感知平行,体会其特点。
(1)课件出示课本20页图,从下图中找出两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并用不同的颜色描出来。
学生先试着在书上找,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可提醒用直尺移一移。)
然后教师用课件出示正确的答案。
(2)课件出示课本21页平移前后的小鱼图,找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并用不同颜色描出来。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3.根据平行特点,画平行线。
(1)在方格纸上画平行线。学生在准备好的方格纸上,借助直尺自己画平行线。
(2)折一折,画平行线。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先在小组内用不同的方法折一折,然后说出哪些折痕平行。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折出的方法多。
(3)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师课件演示画法:放好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将直尺紧靠另一条直角边按住,让三角尺沿着直尺边平移(直尺不要动);沿三角尺原来的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
这样,一组平行线就画好了。学生照此方法自己试画平行线。
4.拓展延伸:课件出示课本21页练一练第3题。
师: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吗?(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汇报结果:如果门框的两条边分别与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平行,那么门框的两条边就互相垂直;画框的底边到地面的距离如果相等,画框就扶正了。
师:这些利用的都是平行线的特征: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看来,我们生活中还真是离不了平行呀!
(三)课堂练习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
1.过A点分别画直线的平行线。
提示:直线的位置就是三角尺第一条直角边的位置。
2.课件出示图,找出其中的三组平行线。小组交流,汇报答案。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利用直尺和三角尺可以画任意平行线。
(五)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物体沿着一定的直线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叫作平移。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感受平移的过程中认识平行线,然后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平行线的特点,通过亲自找一找,画一画,举例说明等环节来进一步认识平行线,了解平行线,逐步到会画平行线,这样换换相扣,突出了重点,同时轻松突破难点。课堂上,学生移动铅笔,画平行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对于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上老师的指点,在亲自感受了平行线后,也逐步地会找平行线,会画平行线。
另外,同学们通过寻找身边的平行线以及共同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感受到了数学与人们生活的息息相关,亲身感受到数学真的是无处不在的。总之,这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探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交流环境。
《云南的歌会》教案
【教学目标】
① 感知文章内容,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② 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③ 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目标②
【教法】
①情景烘托法 ②启发式教法 ③合作探究法 ④多媒体教学手段
【学法】 ②勾画圈点法③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听歌蓄情
课前教师多媒体播放《蝴蝶泉边》,学生欣赏,进入优美情境,谈听歌的感受,教师引入作者沈从文的介绍,多媒体出示“走进作者”。
2、初读环节,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全文,学生圈点批注,正音识字,学生高声朗读文章,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场合的民歌演唱会?在各个场合中勾画关键词。
教师接着问:三种场合下的演唱在内容和目的上有何不同?
小组交流教师明确:山野对歌——比试才情
山路漫歌——自在随兴
村寨传歌——传递文明
3、精读环节,妙语赏析
全班分为三大组,围绕各自的问题合作交流探究。
一小组:山野对歌是怎样对的?
二小组:山路漫歌是怎样漫的?
三小组:村寨传歌是怎样传的?
第一组:山野对歌部分
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神态、外貌、动作等)合作探究,分析讨论,体会人物美。(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云南少数民族女子形象,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
第二组:山路漫歌部分(本课难点)
教师深入本小组引导学生,要求勾画并美读第4段的好词好句,理解山路对歌所表现的环境美,之后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第三组:村寨传歌部分
教师引导本组学生围绕传歌方式合作探究,让学生找出全局描绘和细部刻画的句子,感受歌会的场面美。
教师总结:人物美、环境美、场面美的融合正是民俗美的最好体现!
4、拓展环节,写歌传情
教师示范写歌,并进行自我评价,如:
大理三月好风光 情境入歌
这边唱来那边和 互动读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探究赏歌
丢个石头试水深 拓展写歌
之后让同学试着仿写歌曲,或者把自己会唱的歌串唱起来,进行再创造。
小结:在今天这个物质喧嚣的现实世界里,我们周围跋涉着太多疲于奔命而日益沧桑的灵魂,感谢沈从文,让我们停下脚步,去听一听云南的歌会,体味这些乡间自在悠闲的生命,希望同学们能多了解我国民族的风俗人情,不断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三、检测目标
【作业设计】
1、写作:运用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一位你的同学让大家猜,不超过100字。
2、我们的家乡有什么民风民俗?请随意说出几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本地的民俗民情。)
总之,本课的设计过程将新课的学习与阅读、口头表达、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结合。在这堂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新课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 人物美
山路漫歌 环境美 (设计意图:简洁直观,体现出教学重难点。)
村寨传歌 场面美
微课《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秋天到,葫芦香,摘个葫芦大家尝”,让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去葫芦的家吧看看吧! 咦,葫芦家竟然不停变化,多像连环画啊!我们再来仔细看这四幅漫画,其中有两幅是截然相反,好像故意反着画似的。它们是谁呢?第一和第四幅画。它们是我们上节课学的内容,那它们有什么不同?葫芦先生的表情由喜悦变成惊讶,葫芦颜色由绿色变成黄色。葫芦先生看到心爱的小葫芦落了,心里充满疑惑,让我们来做一次小侦探吧!请自读2、3段,边读边想这个问题。
三、以读促悟,分角色朗读:
学习第二,三段:
小侦探们,你们读得真仔细,那谁来和大家分享你侦查的结果呢?
叶子上长了蚜虫。
幻灯片出示一下句子
①看到蚜虫,葫芦先生想的是什么?——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引导体会体会叹句的语气。)句子转换成陈述句,体会效果。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
②既然他不在乎蚜虫,那么他在乎什么?——他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体会“盯着、自言自语”,并用 “自言自语”进行说话;朗读时可让学生加以动作。)看他多喜欢他的葫芦阿!
③他的邻居也看到了蚜虫,说了什么?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葫芦先生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引导体会他“奇怪”的是什么,想的又是什么。体会问句的语气及读法。)练习反问句陈述句的转换。课后练习题。
分角色情境对话,指导学生读出邻居的着急、关心,种葫芦人的满不在乎、无知和对葫芦的喜爱之情。学生评价。
同学们的观点真是百花齐放,充分显示大家活泼的性格,灵活的思维,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看到蚜虫邻居着急我们着急,可是你们知道么,还有比咱们更着急的朋友呢,那就是可爱又可怜的小葫芦们。下面我们请葫芦娃来说说心声吧。幻灯片出示,学生讲解:任何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每一个环节都会互相影响。要想得到好果实,就要细心呵护每部分的生长。
6、你们听了“葫芦娃的介绍”后,认为叶子上的蚜虫要不要治啊?(要治)总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
这个道理种葫芦的人明白吗?(不明白)所以,他还是爱葫芦的葫芦先生么?不是,它是一个糊涂先生。
四、课堂拓展,课本剧促趣。
1。过渡句:学到现在,同学们一定有点儿累了。咱们到书生的葫芦藤下放松放松,好吗?看,书生来了。课本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