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多些“喝彩”
唐宸老爸
对孩子多多理解包容
朋友的孩子初中学习很轻松,但没形成好习惯。高一时多次对父母说:学习不是问题。他盲目地相信自己,认为不付出就有好成绩。但从高二起一到考试身体就不舒服,就放弃考试,还会以生病为由不上学。
这个孩子的问题,首先在于他告诉父母学习不成问题,可高中后的学习不是他想象的这样轻松,目标达不到,孩子可能又好面子,再加上他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取得成绩,感觉没有办法达到目标时,于是将原因归疚于其他的现象,就开始出现逃避的行为。
其实,这是孩子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比如当心情不好时,食欲下降;压力大会头痛不适。家长要明白孩子还不成熟,遇到压力而无法排解时,就有可能找理由为自己开脱。有时他本人并不一定意识到,如果孩子是故意这样,就要引起家长注意了。
不可否认,当今孩子面对的压力和竞争很大,有时会选择退缩和逃避。朋友的孩子的表现也很正常,典型的因心理和情绪上的问题导致生理反应。
总是在考试时说哪里疼或不舒服,有时是希望通过这种行为引起父母的关注,或潜意识的想让父母降低学习目标。这其实也是孩子寻求帮助的一种暗示。家长只有真正的关注和关心孩子,就一定能及时发现,并很好的解决。
这时候家长的理解与包容就很重要,这是解开孩子心结最大的动力。可以和孩子来一次交心沟通,告诉他父母理解也支持他的自信,但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要定要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最重要的是努力去做用心去完成,离目标近点再近点,总有一天就能实现心中的目标了。
让孩子学会适当的减压
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和心态健康才是最健康的成长。朋友的孩子这种情况与家庭教育、与家长有很大关系。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我们种植的一棵小树一样,他的成长与培养者的引导和关注密切相关。家长要时刻关心爱护孩子,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沟通,尽可能的解决在初始状态。
遇到这类情况,家长也不必过度焦虑和担忧。不要把孩子的这种心态当成是病。要与孩子多交流,让他知道自己只是内在的某种东西的缺失,在外面表现出来了而已,防止产生“自我暗示”效应。
习惯按自己的意愿来塑造孩子的家长,往往导致孩子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有时候当个体体内的压力能量过大时,潜意识会利用一些“小把戏”来减缓压力,比如身体的不适感。若适当降低要求,这些不适感会自然消失。所以,家长给孩子适当减压。
家长要做的最重要的一点:要从学习问题上入手。可以先与老师交换意见,再与孩子交流沟通。交流的方法很重要,多鼓励和激励,帮他建立学习的信心,加强学习动力,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当他将学习视作自己的意愿时,就会愉快的来做这件事。老师可以配合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调整学习方式,孩子感到压力减轻了,症状也就会消失。
家长要为孩子多些“喝彩”
虽然有许多家长明白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却不知道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应该怎么办。因此导致很多父母步入了教育误区:都怕孩子在学习上输给别人。
父母的这种恐惧会不知不觉的造成孩子的恐惧。在恐惧中学习的孩子,怎么能学得进学得好?
所以,家长这位老师要懂得适当的鼓励:要像奥运会的拉拉队,孩子跑得慢——加油!孩子跑得快——喝彩!
另外,要根据孩子的情况,与他一道制定学习目标,不能因为孩子在初中学习很好,上高中后对孩子的学习目标定的高。一旦孩子无法达到你的目标时,就会产生回避行为。不妨告诉孩子,学习成绩和班级排名当然重要,但这不能成为学习的包袱,不然,这个“病”就不好治了。
也可以明明白白的告诉孩子,遇到事不能总回避,要自觉培养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人的抗挫折力是慢慢培养的。如果总爱错误找理由解脱,你自己就会一直没机会自己承担责任。要明白学习和未来的生活中,处处都会有竞争激烈,必须要学会面对。这样自己才会越来越来进步越来越优秀。
喝彩!为学生的由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