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模仿”仿什么?
——《教作文有窍门》阅读分享(3)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读到一篇文章《上海中考一篇作文被评定为“雷同卷”,原因竟是改写自雷同例文》,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7月18日中考成绩下发后,上海考生绮文(化名)和她父母惊讶地发现,她的语文只考了81分(满分150),而在一模、二模中,她的语文成绩分别是130、134分。
抱着对语文分数是否漏算了作文分的怀疑,绮文的家长向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出复核申请,得到了“维持原分数”的答复。按常理推测,绮文的作文可能被判了0分。
7月21日,绮文家长再次向教育考试院提出查分申请,考试院成立专家组后与绮文连线,了解她的作文构思和选材思考。7月23日,考试院作出了“评卷中心将该考生作文答卷评定为雷同卷,程序符合评卷流程,结果无误”的答复。
绮文家长无法接受这个答复,是因为他们发现,孩子这篇被判“雷同”的作文,正是改写自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纂的《201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和《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上两篇几乎一模一样的真题作文。
现实中,很多同学在用背经典范文、背优秀作文、背大段名人名言的方式,尝试提高作文分数。作文“模仿”“仿写”,是很多老师或者课外机构在辅导中小学生作文时用的“套路”,这次上海中考,绮文的语文作文,就因此被认定为“雷同”,导致满分150分的语文只考了81分!
……
满分150分的语文只考了81分,这事无疑给大家敲响了警钟:背诵素材、仿写范文……都是写好作文的一种技巧和方法,但是作文,一定要我手写我心。
读了这篇文章,一方面有一点点为这名同学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也不由得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阅读崔蕾老师的《教作文有窍门》这本书。在其中一个章节是——《为模仿正名》。
作文教学能不能模仿?这本来就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反对者认为模仿就是在助长“抄袭之风”,模仿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自我想象能力;而支持者则认为人类的学习都是通过模仿开始的——音乐课上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唱歌弹琴;美术课上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构图绘画,体育课上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跑步跨栏;数学课上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公式运用;如果不从模仿开始,学生怎么能学会语言表达呢?
总之呢,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看似理由充足。这就给新手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困惑,作文教学不知道该何去何从,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让学生模仿吧,怕成为变相抄袭,担心今后学生的作品中只有别人的影子,缺少自己的思想;拒绝学生模仿吧,自己又不知道该如何上好作文课。这种把“规范”与“修改”、“模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观念,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极大的阻挠。
如何让学生在模仿的时候不会发生情感的复制,避免假大空现象发生呢?
现实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模仿的是别人的语言,而忽略了作文最重要的表达形式。正确的模仿模仿什么呢?“范文”的“形式”而非人家的内容。一篇文章能打动人心,我们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不是要让孩子去把人家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故事情节“拓”下来,而是要看看范文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用了什么俗人结构形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假如自己写类似的文章的时候会如何去表达?这才是我们应当重点思考的内容。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作文教师,作文教学中,如果需要给学生提供“范文”的时候,不要只提供一篇文章,而是应当提供多个“范文”,至少也得两篇文章,这两篇范文要有一定的共性:要么是谋篇布局相同,要么是语言风格相似,或者是描写手法类似,侧重于形式的相同,而内容上却又各具特色,从而让学生对于此类作文应该怎么样形成一种简练、直观的概念。
以“形式”为“骨架”,让学生为其填充 “血肉”,如此反复,学生练习得多了,在“模仿”中拓宽了写作的思路,有能力选择整合不同的作文形式,在模仿中形成个性,脱离了为“模仿”而“模仿”的歧途,走上作文学习“模仿”的康庄大道。
作文教学这条路很难走,期待我们的老师在这个假期的学习中有更多的自我思考与实践,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并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带领学生们走上正确的习作之路!
故事《滥竽充数》有感
作文课上,老师讲了一个《滥竽充数》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吹竽,而且喜欢听合奏,每次都有三百人为他演奏。有一个南郭处士,他就混在乐队里跟着一起演奏,但是他根本不会吹竽,他只是在对口型。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是他更喜欢听独奏,南郭处士知道自己骗不下去了,就连夜逃走了。
我觉得,像南郭处士这样没有真才实学的人,骗的了自己,骗不了别人,与其混吃混喝,还不如自己好好学习怎么吹竽,也不至于落得逃跑的下场。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也有这样的人,大家一起背诵的时候,对对口型,当老师单独点名站起来背诵的时候,又磕磕绊绊背不下来,这明显就是滥竽充数。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情况。读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也反思了一下自己,我认识到只有自己努力学习,掌握好本领,有了真本事,才不至于被淘汰!切忌滥竽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