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教案幼儿园

博客会员     2023-03-19 06:09:03     2 次浏览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

《幼儿园》观后感:也许就是我们自己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地个人情感。正因为这样的客观,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地忧郁。



首先,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们很难真正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大人的关爱。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孩子们真的适合在这么小的时候长时间的离开自己的父母吗?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

1/5页
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很开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非常开心,对他们来说,上了幼儿园不是总能有这么自由玩耍的时间,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得少而珍贵。9.11事件,孩子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因为他们”逃也逃不脱”。也许他们说得不仅仅是9.11的那些人,对于在幼儿园的他们,在不自由地时候,他们也许也会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

2/5页
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了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幼儿园》观后感:曾经的我们“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是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们,但其实这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一起嬉戏、打闹,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无奈与孤独,半夜睡觉却要被老师拖起来上厕所,在班上孩子们都被家长接走了只有自己还在等妈妈时的焦虑,并且常常发生乖巧懂事的孩子被娇生惯养的打到鼻腔流血,随性豁达的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选择地塞进了一个圈子,迫于现实收起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同处一个圈子的个体趋于规则化。例如片子开

3/5页
头几分钟的“第一顿饭”,有个小男孩说“吃完回家”,在幼儿园的第一个午觉依旧在哭,因为他还没有适应这个新环境,但是最后还是屈服了,因为他无力改变他回不了家的现实。又比如马玉兰这个幼儿园的“害人精”,她和其他的小孩子不太一样,不爱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她经常在上课时发出声音,在课桌上随意乱画,在大家坐着唱歌时却一个人站着,甚至还想把脚抬起来放在课桌上。



导演张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在孩子们午睡醒来时,有像小胖子一样一件一件穿好衣服的,有坐在床上满面愁容隐隐哭泣的,也有陈志鹏穿衣服一次次尝试反复脱掉最后还是耐心的穿好了衣服的,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放板凳的场景,在老师提醒“换方向,调个面”后,他依旧不能放好板凳,接下来的时间他都在与这个板凳作斗争,但老师也只是口头提醒了一下,并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落实于实际行动,这也像极了这个大社会,最后画面定格在了他回头想要寻求帮助。



当然,除却这些让人看了有些伤感的画面,也还是有属于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一叶知秋”场景里面,一片叶子也能玩的很开心;

4/5页
会大方地分一个肉丸子给同学;会说“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会说“在四岁时恨日本人恨的流鼻血”;也会摇头晃脑地说“幼儿园永远是春天”„„他们是快乐的,而观看他们的我们在慢慢长大变成熟这个过程中可能已经失去了童真。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国际评委认为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价值观的折射,让全世界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不同年龄段的看这部纪录片看到的找寻的也是不同的,那些都是曾经的我们,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教案,写?不写?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教案写不写这样的问题,就像是学生面对作业要不要写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写,一定要写。因为写教案的过程就是你备课的过程,是你熟悉教材,教参,对整体课堂教学进行把控的过程,教案的质量决定了你的教学质量,而作为教师,教学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现在很多老师都对写教案这件事,怨声载道,写的教案只是为了应对学校的检查,完成任务。有时候自己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更别提运用到课堂上了,所以更感觉是浪费时间。

出现这样的情况,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来讲,老师每天要上课,批改作业,处理班级事务,参加教研会议以及各项活动,确实工作容量较大,但我们一定不能本末倒置,要永远记住备好课,上好课才是所有工作的重心,当然排斥写教案也有主观上的惰性和不够重视等原因。

提起写教案这件事,我清晰的记得,在原来单位上班的时候,因为我一个人要承担六年级的语文,英语和班主任工作,学校还要求“先周备课”,新教师第一年必须手写教案,说实话那时候好在学校偏远,我们都是单身住校青年,时间还算比较充足,但是每天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全是批改作业,写教案,毫不夸张的说那时候我办公桌上满满的都是语文和英语的各种作业本和练习册,再加上日记,周记和每两周一次的作文和试卷,那真的是铺天盖地,我是一个“恨活”的人,说的好听点儿,就叫执行力很强的人,一有任务就想第一时间完成,所以那时候熬夜是家常便饭,最夸张的一次,因为我还承担着学校的语文英语教研组长,学籍管理和儿童之家及阅览室管理工作,有一周各种教研和会议集在一起,我周末没有回家,愣是在周日晚上两点多的时候,才把两门学科所有的教案和作业写完,当时直接穿着衣服倒在床上睡着了。好在第二年,校长允许我们使用电子教案,这段历史完结。哈

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我对写教案这件事情,提出自己的一点儿想法;

1.新手教师可以手写教案,教龄达到一定年限(三年或五年)可以使用电子教案,因为电子教案是节省时间,高效完成教案书写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而且电子教案容易保存,便于修改完善,但是绝对不能直接从网上下载,不加修改,应付了事,在现在这个互联网大环境里,网络上有很多好的教学设计可以参考,除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些教参上规定的内容,绝不能照搬,因为每个学校,班级的情况不同,学生不同,我们绝对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备课,使用电子教案。而且使用完后的教学反思一定要是红色标注自己书写,从反思上我们就能看出来这篇教案用了没,用的效果怎样,需要如何修改。

2.学校定期举行集体备课,选定课题,各个老师提供自己的教学设计,共同交流,相互学习。

3.学校定期举行学科教研活动,不管是外出教研还是校内教研,学校可以提供教研记录表,因为有些外出教研,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参加,所以更要让参加的老师做好记录,把自己在教研上学到的重要东西记录下来,分享给所有老师,而且这样也便于存档,方便其他教师翻阅。

这是自己关于“写不写教案”这个问题的一点拙见,分享一下。如有不到之处,请多多包涵。

 

--EndFragment-->
版权声明:本文为课堂党年级博客(www.ktdvb.com)首发,如需转载须联系站长同意,未经站长同意不得擅自转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