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
主 题:综合与实践
课 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从学校“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方案,积累活动的经验,逐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教材分析
“数学好玩”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旨在通过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象征性”长跑设计一个从学校“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活动方案,让学生根据所处位置设计方案,考察学生利用数据、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正是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峰期,数学好玩中设置的课程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经历调查、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巩固学生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2.在系统的调查活动中,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展示和交流,体会与他人合作求知的乐趣,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评价任务
1、调查和收集与设计长跑活动方案相关的材料。
2、并在活动中利用数的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评价要点 |
环节1 游戏导入 | (一)选一选、问一问 教师给出原始问题:为了增强体质,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月亮湾小学决定组织开展“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活动,学校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方案,请你参与设计。 其中要解决的问题有: 1.调查你所在的学校到北京的距离约有多少千米。(象征性长跑的总路程) 2.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沿途的主要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路程。 3.确定每人每天跑的路程,如果全班用接力方式跑完全程,怎样设计合理的活动方案。 4.全班交流,展出同学们的不同方案,说明各个方 案的特点,同学之间评价方案的优缺点,推荐本班的最佳活动方案。
| 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案,说明各个方案的特点,同学之间评价方案的优缺点 |
环节2 探究新知 | 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 1.读题,找“生词”和“关键字”。如“调查-距离”“马拉松”“合理-方案”“最佳活动方案”,分析讨论,明确这些词的意思。 2.明确解决这个问题要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是“数的四则运算”。相关知识是学过的,但是“调查你所在的学校到北京的距离约有多少千米”可以用到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通过网上地图的“调查”和骑自行车的实际测量等。 3.组织学生讨论,给出具体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方案。 4.学生分组研究,合作学习,最终每一个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计算结果的报告,一个小组出一个象征性长跑活动实施方案,说明实施方案的依据和优缺点。
| 给出具体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方案。 说明实施方案的依据和优缺点。
|
环节3 试一试、做一做
| 在这个阶段,学生要按照前面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地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验操作、观察分享、推证演算等实际操作环节,真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验操作、观察分享、推证演算等实际操作环节,真实具体地解决问题。 |
环节4 讲一讲 评一评 |
了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能力和作用、学习态度和水平,最终通过自评、互评,给出评价。
|
可以根据整个象征性长跑方案的设计过程,对搜集数据的方法、如何使用数据、活动方案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小结,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
环节5 课堂小结 | 你学会了什么? | 1. 在设计方案中,一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2. 搜集和整理了哪些数据? 3. 在活动中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4. 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好玩
主 题:有趣的折叠
课 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 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他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会判断平面展开图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2.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正方体、长方体、及其展开与折叠已有一些认识,并体会到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感受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因此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酷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且往往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纠正自己思想的欲望,所以教学内容在难度上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鼓励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营造出互动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目标
1.通过折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学生动手的基础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评价任务
1.通过经历展开和折叠的过程,学生能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评价要点 |
环节1 导入新课 |
同学们都喜欢手工课,今天我们上一节手工课好吗?导入新课《折叠》
| 根据学习过的展开与折叠的知识,能找到对应的面。
|
环节2 探究新知 | 实施目标 1.出示课本图形,让学生说出各种数据。 2.想一想,按照虚线折叠后是什么图形,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 3.自己用纸按照课本的样子折一折,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价。 4.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开一扇天窗和一扇门,在什么地方?在小组间交流,相互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5.再图上标出天窗和们的位置。 | 能把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根据给出的条件,计算出仓库的占地面积。 能在平面展开图上将窗户、烟囱和小鸟的大概位置标出来。 |
环节3 巩固目标
| 1.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将附页3中的图1剪下来,并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并画出天窗和门,同桌相互交流天窗和门的位置,说出自己的理由。 2.试一试 先计算它的实际长度和面积,然后再做,独立做,全班订正。 3.练一练中1、2题独立折叠,小组中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 通过交流讨论,能判断包装盒的平面展开图是哪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主题:第六单元综合复习与练习
课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新城中心校全体四年级数学教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且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的表示数据;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综合复习与练习。
3.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生通过之前学习和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了解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本单元主要让学生经历数据统计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以及平均数,为后续五年级下册的经历数据统计过程、认识复式统计图以及六年级上册的经历数据统计过程、认识扇形统计图、统计图的选择、初步体会数据的分布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习目标
1. 通过独立练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巩固单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验统计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