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郑州市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培训会有感
郑州二七区八卦庙小学 许文燕
今天有幸参加了郑州市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培训,培训时间一天,中午的向我们展示了三年级的现场教学。
下午由郭文祥老师向我们详细的介绍统编教材的理念,语文学科要关注要素发展,兼顾工具人文,走进语文学习的百花深处,郭老师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一、五年级上册教材概览。
重点是一个核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字词句段的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重在体会)
4、文化传承与理解(不同时代,不同的东西)
语文要素:
1、必备的语文知识
2、基本的语文能力
3、适当的学习策略
4、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位一体:略读、精读、课外阅读
改编教材就是让学生多读书,读整本书。
二、使用五上教材的基本认知
1、关注要素发展(不能单看一个年级)
a、默读的时候试着不出声,不指读,不同年级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但却有些一定的过程。
郭老师指出要教学生默读,不只是使用默读。
b、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郭老师提出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一文一得,落到实处。
2、兼顾工具人文
课文情感增加
a.课文情思更加细腻
b.感受细腻的捕捉
课文情思更加深刻
a.在更深层次审美
b.在更深层次感受
课文情思更加厚重
a.从平面走向立体
情思表达更有张力
a.表达更趋含蓄
b.表达更文学化
郭老师讲到课文表达都比较含蓄,比较审美。
三、五上教材的主要特点及教学建议
1、识字写字教学
《课标》培养独立的识字能力
建议:不要忽视识字的教学,却又不能像一年级一个一个的教。
郭老师讲到高年级不再单独关注每一个字,要关注整体。
2、教材原文的特点(选文的经典性)
3、选文内容的文学性
4、篇幅较长的文言文
5、文章情感性增强
郭老师也从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进行分享,今天收获满满,学无止境,再接再厉。
讲台上,老师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等到同学们发表完各自的观点,再由老师作最后的总结,有时候,老师也可以为我们讲娓娓动听的小故事或者举办一些别开生面的语文知识竞赛,让组于组之间互相竞争——这是我梦想中的语文课,我希望,在这样一个课堂环境下,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提高对语文的掌握程度,了解更多更广阔的语文知识,更增加了同学之间团结合作,这不是一举多得吗?
其实,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老师和同学们互相配合,只有老师用尽百分百的能力教我们,孩子努力去接受老师的知识,才有可能把语文学得好,才有可能水到渠成,尝到丰收瓜果的甘甜。
我爱语文,我爱上语文课,我喜欢这样的语文课。
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 以学定教
------教学“认识图形”的思考和感受
丰产路小学一年级数学组 王霞
有幸参与了金水区金硕杯课堂教学赛的全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经历了备课、磨课、反思、研讨,让我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受。
一、读懂教材的意图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认识图形》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内容,是学习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了“做一做”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将找到的平面图形“留(描、印)”在纸上,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接着设计了“分一分”的活动,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辨认,帮助学生建立对四种平面图形正确的表象,最后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三个问题从认识平面图形到正确辨认再到应用,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生活,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而练一练中的前三道题就是结合这三个问题串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直观地感受图形的特征。
读懂了教材的这些意图之后,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在描、印的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积累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会正确辨认这四种图形。
学习难点为体会“面”在“体”上。
二、读懂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证。
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在幼儿园阶段及美术课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而在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 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且但部分孩子会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对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是零碎、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对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由于这是一年级孩子第一次正式认识平面图形,很抽象,又要让孩子明白面是平的。针对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设计了先从立体图形上存在平平的面引入,并顺利进入摸“面”,移“面”两个环节,从而突破“面”由“体”来这个难点。
三、以学定教,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既然学生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课前自己一直在思考,本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生真实情况最终确立了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首先从从欣赏学生的美术作品中找出是自己认识的图形,到欣赏学生在数学课中用立体图形拼搭的作品中找出以前认识的立体图形,进而引导观察这些作品中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导入新课。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实现知识的迁移,而且渗透数学与其它学科完美的融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面在体上”,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1、四人小组内两人结合利用手中的工具,在纸上描出或印出自己刚才摸到的面。
2、 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得到的面是什么样的?
3. 展示分享。
4、播放教师示范视频,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四种图形。
5、游戏:你说我拿。
通过学生的摸、描、印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教师的操作演示视频,使学生充分感受体会到“面在体上”。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四种图形。
再次让学生独立经历把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通过让学生辨认,自己独立分类,如:老师把你们刚才采集到的这些图形放在了PPt上,它们挤在一起很杂乱,那请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请拿出正方形学习单,学生独立完成。
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对四种平面图形正确的表象。
最后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如:它们不仅藏在立体图形上,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想一想,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图形。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
总之,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读懂学生,用好教材,以学定教,学为中心,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教,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