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30+5+5”高效课堂模式解读
“30+5+5”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在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方便教师掌握和运用。并尽可能从方法和规律的角度来指导教师付诸教学实践,让教师少走弯路,缩短课堂“临帖”的周期,从而为打造特色高效课堂服务。此模式是课堂操作的抓手。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规范。形象地说:是飞机起飞需要的“跑道”,是到达目的地的载客汽车,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升级版,是现代化的收割机取代农耕时代的镰刀。
一、时间模式:
30+5+5,即学生自主活动时间30分钟,教师讲授时间5分钟,当堂检测5分钟。
二、课堂流程
课前自主学习预习:课前依据导学案充分的自主学习和预习;
学生自主交流展示: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教师科学调控:教师及时调控、释疑、拓展;
反馈检测:当堂学习的小结、测评、完成当堂作业。
高效课堂推进“九步”程序
“明确课堂主体(学生)”→“围绕导学案自学(独学)”→“自我发现问题(试用双色笔标出自己的学习困惑)”→“自主解决问题(对学、群学)”→“展示解决方案(组内展示与全班展示结合)”→“学生归纳提升(师生生成)”→“教师评价反馈(对子互评检测)”→学生整理学案(对残缺知识修补)→课后分层训练(画知识树或者完成计时训练)。
三、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学案自学,找出学习困惑;教师“一查”自学进度、效果
第二步,围绕困惑对学、群学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谓之“小展示”;教师“二查”展示过程在暴露的问题。
第四步,教师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近共性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
第五步,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教师利用对子“三查”对子测评。
四、模式详解。
1、自主学习环节:
(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预习、自学都是第一个环节,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条件)
导学案要提前下发,学生要依据导学案自主学习、研讨,教师课前要批阅学生的导学案。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明确预习的时间及要求,任务要具体。
(1)主要任务:完成导学案学习内容
(2)学习的主要形式:独学、对学、群学
(3)自学的时间保障
把每天两节晚自习课和下午的自习课安排为预习指导课,每节安排2个学科,排成预习课表。学校教导处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要求安排课程表,压缩老师上课时间。
(4)自主学习的方法:
由学习小组长提前发放导学案、组织本组学生自学教材、查阅相关学习资料,收集相关学习信息。(初学时不照抄教辅材料,有疑难问题时,方可参考教辅)
老师在此环节的任务是只维持自学课堂秩序,不许讲课。
需强调:此环节中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需要说明的是,独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独学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而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所以教师在巡视时应留心观察学生独学的状态是否投入,是否入情入境,入心入神。高效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状态之所以普遍较佳的原因之一,是后面的展示环节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励了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第一次学情调查。独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巡视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对导学案独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即基础类题目),并据此确定独学的时间,适时转入下一步学习。这也就是“三查”中的第一次学情调查。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首先通过同质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并藉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 交流展示环节(交流展示是整个课堂的主旋律,学生的动应贯穿于整节课堂的始终。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来展示预习的成果,以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目的。教师要有全员学生参与的意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动”,随心所欲的“说”,在课堂的零干扰状态下主动求知,以学促教。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意见。)
(1)交流展示的主要任务:
A、 展示学习目标 ;B、展示交流预习初步成果,
(2)组内小展示
小组内合作、交流学习成果;相互解答疑难问题;确定大展示“代言人”(“小展示”由组长负责);
(3)班内大展示
A、展示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时间、学生情绪、情感态度、答案的规范、生成问题的把握与评价等,教师要及时调控,“大展示”由教师负责,展示时一般由B层、C层同学展示,由A层同学负责点评或拓展。教师要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学生。
B、点评;
C、小结、反思。
每节课可任定一组为点评组,其他组为展示组。(点评组和展示组可轮换担任)。
展示组:在自学、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推选本组“代言人”展示本组的观点或看法,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质疑,本组成员可以回答,其他组成员也可以回答或补充。
点评组:对展示组的人员参与度、精彩度、准确度、团结协作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进行点评、打分(每组每节课满分为5分),如果B、C类学生参与发言的可适当奖分。一节课一总结,下课前评出本节课优秀小组。
展示可口头,可书面,可以借助多媒体。必须简洁、条理、声音响亮,学生展示必须脱稿。
每个同学要会倾听,会整理,学会适时记笔记。
需强调:(1)、把握展示的基本原则——“三性”。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为此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问题性”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易错点;“互动性”是针对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创生性”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都必须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
新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课堂,动态生成的课堂。一堂课缺乏动态生成性,这堂课一定是不精彩的。也很难感受到“生命的狂欢”。
(2).把握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内容的层次不同。
小展示是由小组长组织的在组内进行的展示,目的是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大展示是全班范围内由教师组织的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制在本环节将得以展示,我个人认为好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就像《学记》中所说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具体体现在:点拨、追问、即时评价等。大展示过程中力求达到课堂的动态生成效果,从教师的主导作用上来讲,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展示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