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父母
有人说好家风是最贵的不动资产,像古董传承,历经岁月的打磨,散发着古老的气息,胜过万千名校。其实,在家风好的家庭里,父母才是不动资产的缔造者。
我们都听说过曾子杀猪和孟母三迁的典故,倘若曾子不信守诺言,出尔反尔,欺骗忽悠小孩,那他也不会千古流芳,受世人称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还不能独立辨别是非的时候,父母的言传身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要是当初孟母,没有意识到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而选择放任孩子。任由孟子跟随丧葬乐队,学丧乐演奏,或者跟随屠夫学杀猪,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文学的天空也会因少了他而暗淡。
记得有一则公益广告,讲述一位妈妈劳累一天后,打热水给老人洗脚,站在门口的小孩,见此状后,也学样用脸盆打来水,边走边喊着“妈妈,洗脚”,脸盆里的水,因小孩走路颠簸而晃荡起水花,溅到小孩脸上。那是我印象最深的公益广告,相信也是很多人深记的一则广告,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让人看过之后,明知道是公益广告,也难掩感动的心情。这位妈妈用行动教育孩子,要孝敬和善待老人。
曾看过一个综艺,节目上叶一茜的一个表现圈了不少家长粉,只因她在节目中,绕过小孩,把煮熟的饺子,先给大人们吃,再给孩子们吃,她用行动告诉孩子们,什么叫长幼有序。现在很多家庭,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父母,在餐桌上已经忘记了这点,把好吃的都夹给小孩,对老人不管不问。长此以往,小孩会变得自私,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只有父母这版原件没有问题,孩子才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想要花朵开得鲜艳美丽,首先得保证根没烂掉,能持续提供养料。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触里,谆谆诱导,亲切教诲,热情鼓励,严格要求,无不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并且影响到邻里和社会。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国早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界。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以“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的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幸福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只有我们每个人认真传承好自己的优良家风和家训,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稳定、和谐、繁荣、强大!
家风,留给孩子最贵的不动产!
民国世家,说到权利顶端,想到的是“宋氏三姐妹”,然而在文化界就不得不说一说声明卓著的“合肥四姐妹”了。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姐妹最终的归属分别为小生名角顾传玠、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著名作家沈从文、著名汉学家傅汉思。四位夫婿果然都各自不凡,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而四位才女都气度高贵,被誉为是“最后的闺秀”;除了四个女儿,六个儿子也都出类拔萃、学贯中西……
这些儿女的背后,让人关注到这样一位父亲。
他是民初有名的开明教育家,正是他开明的家风和对教育的理解,造就出了十位绝伦儿女。
教育的起点:父亲的格局,儿女的方向
拼爹要拼在点子上,好的教育是“拼爹的”。这话放在张家姐弟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张武龄,一个出生于典型名门望族的世家子弟。其祖父张树声,是李鸿章的左膀右臂、淮军的第二号人物。张家坐拥良田万顷,每年归在张武龄名下的就有10万担租,是个典型的大地主。张武龄这一生,共有十个孩子。四个女儿分别为: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后来的六个儿子分别为: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
细看每一个孩子的名字,都不得不说取得极为讲究,四个女儿的名字中间不含半点花草的妩媚,同时带有两条“修长的腿”,身为父亲,张武龄希望她们尽可能的走出闺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每一个儿子的名字里却都有一个宝盖头,这是光大祖业、继承家声,也是不管走多远、也要记得家。
他希望男孩的心里一定要有家;而女孩的内心一定要广大。
其境界与格局,由此可见一斑。
教育的方式:自由的玩,巧妙的引
张武龄对十个孩子的教育颇有心得——玩,开放式的玩。
1917年,张武龄带着全家来到了风景秀丽的宝地苏州。这里的宅子大而宽阔,不仅有楼阁亭台、还有花廊水榭,给调皮捣蛋的孩子们打打闹闹提供了方便。
玩,归玩,学习起来也是认真地不得了。张家藏书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有一间很大的书房,藏书更是不用多说。
《张家旧事》一书中,回忆当年往事,“每天我们只要离开了书房,放鸟归林,这里就不再安静。我们有时学王羲之‘临池洗砚’,更多的时候是疯疯癫癫爬山、玩水”。
可见,张家的孩子们是十分地自由、随性,无论是家中的什么地方,只要孩子们想去,都可以自由进出;就算是父亲最珍爱的藏书,只要孩子们有兴趣,便可随性翻阅、父亲从不限制。十个孩子,无论男女,都可自由发展自己的喜好,张武龄给足了每一个孩子自由发展与成长的空间。
再看他们读书也是一样。
张武龄一生渴求知识,由于自身的原因,所以也更重视子女的教育,除了自己带他们读书写字,还专门邀请了老师在家中授课。他重视教育,却不干涉具体教学,但是孩子们学习的教材都是自己亲身参与编选,对教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身为父亲,张武龄充分给予孩子爱与自由,又懂得在关键点上提纲挈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