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一)
今天,开始阅读的陈忠实先生所著的《白鹿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路遥的《平凡世界》不相上下。扉页上的这一句足以引起我强烈的阅读愿望: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 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白鹿原》共34章,内容围绕白鹿两家在白鹿原上的明争暗斗展开。今天完成从第一章到第五章的阅读,主要人物白嘉轩、鹿子霖纷纷出场,但主要是围绕白嘉轩这个主角在叙述,叙述他的七房女人的前六房因命硬而连丧六妻、父亲白秉德老汉去世、发现白鹿原、夺取白鹿精灵宝地(求助冷先生,和鹿家换地,迁坟)、与仙草(第七个妻子)成亲)、种大烟的纷争(朱先生禁烟)、心满意足和人丁兴旺、和鹿子霖争地纠纷、继任族长、兴办学堂等。白鹿两家最主要的人物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白嘉轩的姐夫)、中医堂冷先生、长工鹿三等一代人的纷争中,下一代白家白孝文、白孝武,鹿家鹿兆鹏、鹿兆海,鹿三家的鹿兆谦(黑娃)也已走进学堂。
今天所阅读的是白嘉轩的主要经历,展现了白家白秉德老汉的创业过程、白嘉轩的成长及在父亲去世后的拼搏和奋斗过程,蕴含着他为人之思路和治家之考虑,在继任族长后的乡村自治管理的良好民风,和长工鹿三之间的相知相敬。白嘉轩这个人如同本书的一个标杆一样,值得我们去探索。
《教师的价值》读后(四)
今天,抽空接着阅读钱梦龙先生的《教师的价值》,完成了辑三《语文教学浅思录》中四个小节《语文教学呼唤常识回归》、《草根式研究:基层教师的成才之路——以我的语文教学研究为例》、《我这样上语文课》、《哈姆雷特不是张三李四》的阅读。
在《语文教学呼唤常识回归》一文中写到: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现代语文教学逐渐远离传统经典和语文常识的一大原因是“大量引进西方的教育理论”。针对这种情况,钱梦龙先生提出:在阅读的过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不能随波逐流。在教育理念层出不穷的大环境下,接受新的理念未必就是好事,关键是要结合实际(学科特点、自身素质、所处的教学环境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选择。我想:“语文教学回归常识”是否可以说是“不能遗失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应该尊重传统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不能忘本”,就需要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首先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因为没有目标的行动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只要面对把“为何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些常识性的事情做好了,语文教学的效益自然也就提升了。
在阅读《草根式研究:基层教师的成才之路》中发现: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善于反思是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优秀教师成长的共同特点,立足于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可能是案例,可能是反思、可能是教育叙事……但绝不是宏观思维、大型理论。钱梦龙先生说,这种“草根式研究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正源于它跟教学实践的血脉相连,而基层教师拥有最丰富的实践资源——它像黄金一样宝贵啊!”
当然,今天的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各种各样的培训、学历提升工程、各种场合的公开教学、同课异构……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阅读学习、反思研究,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童话是开启孩子想象之门的钥匙,是孩子们的摇篮。在林林总总的童话故事中,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所著的《安徒生童话》是其中最闪耀的星星,他的每一篇童话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安徒生童话》中有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这是这年最后一夜——新年的前夕,在这样寒冷和黑暗中,有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正在街上走着,而别人都在家里面吃东西,坐在火旁取暖。她坐在一个暗暗的角落里,从自己的包里拿出一根火柴,轻轻地在火柴盒上擦了一下,于是自己变得暖和起来,可每一次擦亮火柴,每一次又会被大风吹灭。小女孩哭了,但她不敢回家,就一直在角落里,孤苦伶仃的。当她把最后一根火柴擦亮,她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她的灵魂被她的奶奶带到了天堂。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个小女孩十分可怜,如果当时有人买她的火柴,如果她有一个慈善的爸爸,如果她能遇到像她一样善良的好心人……那么她就不会被奶奶带走,离开人间。和这个小女孩比,我要比她幸福几千几万倍,我有关心我的老师,有疼爱我的爸爸妈妈,有呵护我的爷爷,我从不用担心会饿着会冻着,我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珍爱身边的亲人,要善良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尽自己的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爱在身边发光,让世界充满爱。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