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模仿”仿什么?
——《教作文有窍门》阅读分享(3)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读到一篇文章《上海中考一篇作文被评定为“雷同卷”,原因竟是改写自雷同例文》,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7月18日中考成绩下发后,上海考生绮文(化名)和她父母惊讶地发现,她的语文只考了81分(满分150),而在一模、二模中,她的语文成绩分别是130、134分。
抱着对语文分数是否漏算了作文分的怀疑,绮文的家长向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提出复核申请,得到了“维持原分数”的答复。按常理推测,绮文的作文可能被判了0分。
7月21日,绮文家长再次向教育考试院提出查分申请,考试院成立专家组后与绮文连线,了解她的作文构思和选材思考。7月23日,考试院作出了“评卷中心将该考生作文答卷评定为雷同卷,程序符合评卷流程,结果无误”的答复。
绮文家长无法接受这个答复,是因为他们发现,孩子这篇被判“雷同”的作文,正是改写自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纂的《201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和《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作文评析》上两篇几乎一模一样的真题作文。
现实中,很多同学在用背经典范文、背优秀作文、背大段名人名言的方式,尝试提高作文分数。作文“模仿”“仿写”,是很多老师或者课外机构在辅导中小学生作文时用的“套路”,这次上海中考,绮文的语文作文,就因此被认定为“雷同”,导致满分150分的语文只考了81分!
……
满分150分的语文只考了81分,这事无疑给大家敲响了警钟:背诵素材、仿写范文……都是写好作文的一种技巧和方法,但是作文,一定要我手写我心。
读了这篇文章,一方面有一点点为这名同学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也不由得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阅读崔蕾老师的《教作文有窍门》这本书。在其中一个章节是——《为模仿正名》。
作文教学能不能模仿?这本来就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反对者认为模仿就是在助长“抄袭之风”,模仿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自我想象能力;而支持者则认为人类的学习都是通过模仿开始的——音乐课上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唱歌弹琴;美术课上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构图绘画,体育课上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跑步跨栏;数学课上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公式运用;如果不从模仿开始,学生怎么能学会语言表达呢?
总之呢,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看似理由充足。这就给新手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困惑,作文教学不知道该何去何从,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让学生模仿吧,怕成为变相抄袭,担心今后学生的作品中只有别人的影子,缺少自己的思想;拒绝学生模仿吧,自己又不知道该如何上好作文课。这种把“规范”与“修改”、“模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观念,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极大的阻挠。
如何让学生在模仿的时候不会发生情感的复制,避免假大空现象发生呢?
现实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模仿的是别人的语言,而忽略了作文最重要的表达形式。正确的模仿模仿什么呢?“范文”的“形式”而非人家的内容。一篇文章能打动人心,我们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不是要让孩子去把人家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故事情节“拓”下来,而是要看看范文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用了什么俗人结构形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假如自己写类似的文章的时候会如何去表达?这才是我们应当重点思考的内容。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作文教师,作文教学中,如果需要给学生提供“范文”的时候,不要只提供一篇文章,而是应当提供多个“范文”,至少也得两篇文章,这两篇范文要有一定的共性:要么是谋篇布局相同,要么是语言风格相似,或者是描写手法类似,侧重于形式的相同,而内容上却又各具特色,从而让学生对于此类作文应该怎么样形成一种简练、直观的概念。
以“形式”为“骨架”,让学生为其填充 “血肉”,如此反复,学生练习得多了,在“模仿”中拓宽了写作的思路,有能力选择整合不同的作文形式,在模仿中形成个性,脱离了为“模仿”而“模仿”的歧途,走上作文学习“模仿”的康庄大道。
作文教学这条路很难走,期待我们的老师在这个假期的学习中有更多的自我思考与实践,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并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带领学生们走上正确的习作之路!
做一名自信的教师
想要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一定要充满自信,一定要自我感觉良好,时刻充满着“我能,我行,我成功”的自信心。如果你自己都不自信,你怎么可能让学生充满自信呢?怎么可能让听众有信心听下去?
曾经看过《演讲与口才》这样一本书,扉页醒目的标题《亮出你自己》,就把我吸引住了。文章的开头两小节是这样的:
中国某高校邀请比尔教授来中国作演讲。在演讲的大礼堂里挤满了人,很多没有座位的,都站在走廊上。可是,最前排却没有一个人坐。看到这样的情况,比尔教授十分惊讶的问大家:“第一排怎么没有人愿意坐?难道你们喜欢站着而不是坐着?”没有人回答,整个大礼堂鸦雀无声。比尔教授笑着说道:“我想你们是怕坐第一排我向你们提问吧!”这次,终于有人回答说:“是!”比尔教授微笑着说:“你们怕什么呢?提问题有什么可怕的?我又不会吃掉你们!”大家不由地笑了笑。
接着,比尔教授对大家说:“在我们美国,大家都喜欢争着坐第一排,为什么呢?因为坐第一排才能亮出你自己,才能更引人注目。要知道,你引人注目,才有机会被人赏识,被人看中。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里,只有坐在第一排,才有可能出人头地!记得我读书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如果你要想取得成功,做出一点成就来,你就得亮出你自己。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你都永远坐在第一排。坐第一排,就是争第一。坐第一排,就是给自己自信。我正是照着我的老师教我的去做,才取得今天的成绩的!”
听了比尔教授这些话后,大家纷纷地向前面涌来,争抢着坐第一排。是什么原因使比尔教授能够走上成功的颠峰?曾经有人做过统计,喜欢坐在第一排的人,其成功率高达90%以上。喜欢坐在前排的人首先都很自信,能不断发现自己潜在着的优势,并能做到扬长避短。其次,喜欢坐在前排的人拥有积极的心态。有了积极的心态,就会有积极的行动,排除危险,就会让自己产生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最终获得成功。每个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但是潜能的激发与挖掘一定要靠自信。一个孩子被教育得充满了自卑与自我否定的情绪的时候,他实际上连轻松能够做好的事情也做不好了。而美国与中国教育的最大差别之一就在于此,美国的教育,是消灭学生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获得强烈的自信心,而中国的教育是千方百计消灭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获得强烈的自卑感。因此我们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多是在责骂声中长大的。他们长大后,当了教师,也是充满强烈的自卑感站上讲台的。然后,他们再以此方法,把学生的自信心打掉,因此,这个教师就成了全国名师,全国优秀班主任。那些调皮的孩子,在他的“有效教学”方法下,有效“班主任兵法”的规训下,一个个由生龙活虎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个龟孙孙一样。
当年梁启超先生上课,最喜欢的开场白就是:兄弟我没有什么学问,然后头一昂,眼睛望天,立即更正到:但是,兄弟我学问还是有一点的。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其实蕴藏着极大的自负。那是对自己的一种暗暗地自我肯定。先抑后扬,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那些常常敢即兴发言,脱稿而讲的教师,常常是性情中人,也常常是实力派人物,而这样的教师,也常常是敢于“狂妄自大”的家伙。让这样的教师来教学生,常常自然也会让那些学生也变得狂妄自大起来,那些学生原先可能还只是名不副实,但是久而久之,随着自信心的增强,还真的是名副其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