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建于唐宋期间。一般认为美国学者波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的类型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学生的直接经验主要是通过活动课程获得的。我国古代的“六艺”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学科课程。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数与课程类别中的学科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品德》《艺术》课,这属于综合课程。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
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的课程;拓展型课程则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形态。
总体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的主要倡导这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当代西方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课,其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数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部分组成。新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代替了教学大纲。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标准的中心和首要问题。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表现为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课程标准的意义:在国家层面上,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的确立有了保障。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的要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
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可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1、以学生为主,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3、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4、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大家好!我长着长方体的身体,脸上写着“英语”两个大字,脸上还画着漂亮的图案,大家可以用我学习“英语”,不用猜,我就是英语书。
我的主人是英语老师。有一次,他们班的张小号没有带英语书,老师就把我借给了他,我刚一到他手上,他就在我脸上乱涂乱画,还把我的耳朵给撕掉了,我特别生气,但是,恶人有恶报。一次英语考试,她本来可以考及格的,但是他写的很脏,所以,又扣了五分,考了55分,老师还给他爸爸打了电话,晚上,张小号被他爸爸胖揍了一顿。到了还书的日子,他把我还给了英语老师,老师看他把我弄得这么脏,罚他站了一节课,这样才扯平了。
我的作用,不光能让大家学英语,还能和外国人交流。
能和外国人交流,你们一定很高兴,你们一定会喜欢上学英语。